The Regional Inequity of CO2 Emissions per Capita in China
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地区差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9, No. 7; 2017
摘要:本文结合泰尔指数法和因子分解法对我国八个地区进行了分析。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平等,讨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人均产出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区域碳收入不平等趋势与人均CO2排放水平相反。也就是说,随着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上升,区域碳不平等减少,反之亦然。(2)人均产出要素减少了区域碳的不平等,而能源结构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增加了不平等。(3)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来减少碳的不平等,而较不发达地区的能源强度差异有所扩大,从而扩大碳的不平等。因此,在设计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时,决策者应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的差异,并参考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要把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技术升级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经济 地区不平等 泰尔指数 KAYA分解
1. Introduction
背景介绍:减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主要观点: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使用份额不平衡,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无疑也不同。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不同地区的特点,并阐明了主要驱动因素背后的碳排放量及其发展趋势。
方法:泰尔指数法与KAYA分解。
文章结构:第2部分将介绍方法和数据;在3部分中,分析中国八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内及区域间的不平等性及影响因素;第4部分是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Method and Data
方法:泰尔指数法与KAYA分解(根据中国综合能耗计算的一般原则(2008),首先,区分不同部门使用的不同种类能源;其次,计算能源使用的标准煤和热值;最后,根据IPCC(2006)碳排放因子,我们估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数据:(1)将中国30个省份划分为8大区域(Northeast Region(辽、吉、黑)、Jingjin Region(京、津)、Northern Coastal(冀、鲁)、Eastern Coastal(苏、沪、浙)、Southern Coastal(闽、粤、琼)、Central Region(晋、徽、皖、豫、湘、鄂)、Northwest Region(蒙、陕、甘、青、宁、新)、 Southwest Region(桂、渝、川、贵、云))。(2)基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能量平衡表划分为6大部门(Agriculture Sector, Industry Sector, Construction Sector, Transportation and Post Sector, Wholesale/Retail and Hotel/Catering Sector, and Other Service Sector)。(3)考虑8类资源(Raw Coal, Coke, Crude Oil, Gasoline, Kerosene, Diesel, Fuel Oil and Natural Gas.)。
3. Results
3.1二氧化碳的排放与使用情况
(1)总量特征:1997-2014年,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断上升。2014年,中部地区、西北和北部湾地区贡献最大;京津地区贡献最小。
(2)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1997-2002年—— “moderate” growth period;第二阶段:2002-2007年—— “high speed”growth period;第三阶段: 2007-2014年——“medium” growth period。
(3)人均特征: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北部地区、京津地区、北部湾地区和西南地区占比最大。
3.2人均二氧化碳的区域内不平等
(1)人均二氧化碳的区域内不平等具有阶段性特征。
(2)能源强度(EI)与能源结构(ES)是主因,且与区域内不平等呈现正相关;产业结构(IS)是影响区域内不平等的最大负因子,在2012年存在一个拐点;人均GDP与区域内不平等呈现负相关。
(3)分地区论述区域内不平等。
3.3人均二氧化碳的区域间不平等
(1)中部、京津、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区域不平等程度高;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的区域不平等程度不太明显;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存在轻微的区域不平等。
(2)分不同因子对人均二氧化碳的区域间不平等分析。在4个影响因素中,人均GDP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是主要的积极因素,经济增长有利于降低区域碳不平等,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区域差异是不平等的主要来源。
4.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
主要结论:(1)区域碳不均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是经济繁荣所支撑的。当人均CO2排放量达到高点时,其区域不均达到低点,反之亦然。(3)各因素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经济增长有利于降低区域碳不平等,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是不平等的主要来源。(4)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碳不均特征,其中能效是主要影响因素。
建议:(1)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区域减排目标。(2)根据区域特点减少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区域不公平性。(3)全面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 。
原文题目:The Regional Inequity of CO2 Emissions per Capita in China
作者:Ting Liu Wenqing Pan
文章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9, No. 7; 2017
译者:卜晨
译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2016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